電影《秘密訪客》上映后引發廣泛的好評和討論,觀眾驚嘆于郭富城、段奕宏的精湛演技、故事情節的曲折離奇、鮮明人物樹立的戲劇沖突,以及導演深刻的社會洞察力等。事實上,從法律人的視角來看,這部電影反映出校園欺凌所引發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也值得去探討。
汪楚祺作為富家子弟,入讀貴族學校。由于從小失去母親受到其父汪先生的百般寵溺,導致其恃寵而驕,在學校與其他富家子弟一起,經常欺凌家境稍弱的陳小齊。從整部影片的劇情來看,校園欺凌現象的發生是整個故事的導火索。近年來,校園欺凌事件時有發生,與之相關的電影作品也有不少。據一項對全國13346名中小學生參與的調研結果顯示,19.9%的學生會卷入校園欺凌事件,其中受欺凌者占16.2%,欺凌者占0.9%,既是欺凌者又是受欺凌者的占2.8%;每起校園欺凌事件中,80%以上的學生對此知情?!靶塘P無法改造人性,但它可以遏制邪惡”,對于未成年人亦是如此。從刑法學視角分析,校園欺凌行為引發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繞不開刑事責任年齡和所涉犯罪的認定兩個問題。
刑事責任年齡的劃分
目前,就世界范圍內的刑事責任年齡而言,大致有樂觀主義和現實主義兩條路徑,崇尚樂觀主義的大陸法系國家一般明文規定了刑事責任年齡,認為法律應當設置一個標準化的責任年齡。例如,德國、意大利規定為14周歲,法國規定為13周歲。推崇現實主義的英美法系則沒有統一的規定,有的甚至不進行規定,認為設置一個標準化的責任年齡太過武斷,整齊劃一的法律理性并不能適應無窮變化的社會現實。例如英國的英格蘭、威爾士兩個司法區的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為10周歲,蘇格蘭司法區則是8周歲;而美國有30多個州并未進行規定。
針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低齡化的嚴峻形勢,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將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由原來的十四周歲調整為十二周歲,并將追訴十二周歲到十四周歲未成年人犯罪的核準權僅賦予最高檢察機關,這既符合我國的社會發展和未成年人現實犯罪形勢的需要,也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未成年人保護的基本方針,反映了國家在修改刑法刑事責任年齡時的審慎態度。此外,對于未成年人有不良行為或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刑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則規定通過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學校、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進行干預或由公安機關采取專門矯治教育等措施預防未成年人再次違法犯罪。
校園欺凌所涉犯罪的認定
校園欺凌的行為方式主要是用肢體、語言和網絡等手段,對被害人實施欺壓、侮辱。結合行為方式和危害結果,可分為侵害財產型校園欺凌、身體傷害型校園欺凌、精神損害型校園欺凌三大類,所涉罪名如敲詐勒索罪、搶劫罪、搶奪罪、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尋釁滋事罪、侮辱罪、誹謗罪、強奸罪等。然而目前,我國刑法沒有對校園欺凌中涉及的行為主體和危害結果的特殊性進行專門規定,導致很多校園欺凌行為雖給被欺凌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卻未能給予欺凌人刑事處罰。以身體傷害型校園欺凌為例,故意傷害罪的認定,需依據被欺凌者的傷殘等級來確定。而現實中,很多欺凌行為造成的損害尚未達到傷殘等級,故難以將其認定為犯罪。因此,筆者認為,在立法層面上應規定,向他人實施暴力手段,并對受害人進行了身體摧殘和心理損傷的,即構成犯罪。
校園欺凌是當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集法律、道德和教育于一身的社會問題,僅僅依靠刑罰的方法并不能實現根治。因此需要法律和社會層面綜合施策加以應對。具體而言,法律層面,進一步完善有關防治校園欺凌方面的法律法規,構筑由刑罰、治安行政處罰和教育監管多位一體的法治化體系;社會層面,學校、家庭及政府相關機關應當積極探索防范及應對機制,明確各自的角色定位,多方聯動形成合力,共創“無欺凌教育”,讓每個孩子都生活在陽光之下。
?。ㄗ髡邌挝唬赫憬♂橹菔兄屑壢嗣穹ㄔ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