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北京市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429場新聞發布會宣布,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二十條優化措施,在科學評估效果的基礎上,北京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決定進一步優化核酸檢測服務。自11月30日起,全市長期居家老人、居家辦公和學習人員、嬰幼兒等無社會面活動的人員,如果無外出需求,可以不參加社區核酸篩查。
這是北京繼不斷優化核酸檢測點位、動態調整檢測服務時間之后,對疫情防控舉措進行的一次重要優化。在北京本輪疫情仍處于較快增長期的大背景下,進行這樣的調整與優化,既是基于循證研究、科學評估的新決策,也釋放出不斷提升疫情防控合理性、有效性、可持續性的積極信號。
疫情發生以來,我們一直根據病毒變異的特點和臨床治療的實踐認識,邊防控、邊研究、邊總結、邊調整。尤其是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力和致病力的特性以及重癥率、死亡率等情況,結合防控舉措的實施效果,有關專家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對病毒傳播規律和臨床治療特點有了新的認識。我們因時因勢來調整優化我們的防控舉措,不斷提升防控的科學精準水平,每一次對防控措施的優化調整,都是十分審慎的,也是經過專家科學論證的,確保積極穩妥風險可控。
以核酸檢測為例。作為疫情早發現的重要手段,核酸檢測結果是評估疫情風險、及時采取措施防范疫情傳播擴散的重要前提。從針對高風險區域、重點人群進行“應檢盡檢”,到常態化的“愿檢盡檢”,再到風險不明區域的全員檢測,核酸檢測對于盡早發現疫情傳播風險起到了積極作用,是我們打贏一次又一次疫情阻擊戰、攻堅戰、殲滅戰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同時也要看到,在病毒新的演變特點面前,更加強調科學精準地開展核酸檢測,盡可能減少疫情防控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公眾正常生活的影響,已經成為提升防控舉措合理性、有效性、可持續性的必然要求。
在流行病學調查基礎上,根據疫情發生地區人口規模大小、感染來源是否明確、是否存在社區傳播風險及傳播鏈是否清晰等因素綜合研判,根據風險大小,按照分級分類的原則,確定檢測人群的范圍、頻次和先后順序,才能讓核酸檢測涉及的人群更合理,讓檢測的質效更高。北京此次劃定的核酸“免檢”范圍,針對涉疫風險很小的無社會面活動人員,在核酸檢測上實現了更加精準。此舉既為長期居家老人、居家辦公和學習人員、嬰幼兒家長增加了一種“愿檢盡檢”選擇,又減輕了核酸檢測的壓力,有助于“應檢盡檢”人員的核酸檢測快采、快檢、快出。
近段時間,類似北京這樣根據病毒演進變化趨勢,結合實際防控能力的改善和提升,輔之以臨床治療的經驗和認識,來優化和調整疫情防控措施的地方不斷增加。這正是我們過去兩年多來一直堅持的工作節奏和風格。不斷優化疫情防控舉措,不是放松疫情防控工作,而是強調更加科學精準,更加與時俱進,更加合理、有效、可持續,從而真正落實好“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隨著國內外疫情形勢的不斷變化,進一步調整優化的措施還將會及時跟進。只要我們堅持科學精準防控不動搖,一定能夠取得抗擊疫情這場人民戰爭的最后勝利。